高雄醫學大學生命科學院在2025年 5月21日至5月22日舉辦的 2025 年國際前沿化學與生命科學會議 (ICFCLS 2025) 圓滿落下帷幕,會議匯集了全球研究人員、科學家和學生,共同探索化學與生命科學跨領域的尖端研究成果。此次活動由生命科學院及其醫藥暨應用化學系、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以及生物技術學系共同主辦,透過一系列演講、討論和交流機會促進合作和創新。

會議於第一教學大樓演藝廳舉行,上午8時30分開始報到,9時由高雄醫學大學黃友利副校長致開幕詞。集體合影為當天的活動奠定了整體會議的氛圍。上午的會議由生命科學學院院長許智能教授主持,日本立命館大學的桑田繁樹教授發表了主題演講。在他的演講「金屬-配位基合作:有機金屬催化和生物無機模型的原理」中,Kuwata 教授探討了金屬-配位基相互作用如何驅動催化過程和模擬生物無機系統,為生物無機化學合成提供了見解。

短暫休息後,會議由高雄醫學大學的廖偉廷教授主持,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的李岳倫研究員繼續進行。李研究員的演講題目為「腫瘤免疫微環境中的粒線體信號傳導和代謝」,強調了粒線體動力學在塑造癌症免疫反應中的作用,為治療策略開闢了新的途徑。上午的會議最後,中原大學的蕭崇德教授發表了「利用人工智慧技術量化魚類疼痛及其在止痛藥篩選中的應用」的演講,他展示了利用人工智慧驅動的方法來評估水生模型中的疼痛,從而推動合乎道德的藥物開發。午餐前,高雄醫學大學的郭懿瑩教授發表了「解鎖腫瘤-免疫通訊的治療策略」的演講,探討如何解碼腫瘤-免疫相互作用從而開發新的癌症治療方法。隨後,與會者於中午 12:00 至下午 1:30 享用了交流午餐。

下午的會議由劉佩芬教授主持,首先由國立清華大學的孫玉珠教授演講「鈉依賴性磷酸鹽轉運體的結構揭示人類溶質載體SLC20的奧秘」的報告。孫教授的結構生物學見解揭示了磷酸鹽的運輸機制,對代謝疾病具有重要意義。國立中山大學的許晉銓教授隨後發表了「機械轉導基因變異對癌症進展的影響」的演講,透過結構生物學將基因變異與癌症發展聯繫起來。隨後,高雄醫學大學的黃尹則教授發表了題為「甲蟲、真菌與農業的進化:共生的故事」的演講,探討了甲蟲-真菌互利共生的進化動態作為可持續農業的模型。

短暫休息後,會議由林韋佑教授主持,高雄醫學大學的林金泰教授發表了「二維鹵化物鈣鈦礦化學結構的合理設計:通過結構調整提高性能」的演講。林金泰教授在鈣鈦礦材料方面的研究凸顯了其在下一代光電子領域的潛力。來自印尼薩姆·拉圖蘭吉大學的 Sri Sudewi 教授發表了「基於螢光量子點的奈米感測器在生物感測中的應用」,展示了量子點在靈敏生物標誌物檢測中的實用性。會議最後,元佳宇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賢文發表了題為「通過化學精準實現創新:AGEM在未來特種氣體和先進材料中的作用」的演講,強調了特種氣體在先進技術中的工業應用。最後一場會議演講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王雲銘教授報告「利用金屬無機框架(MOF)開發用於生物標誌物檢測的阻抗免疫感測器」的研究,展示了基於 MOF 的感測器用於精確的醫療診斷,並強調了它們在醫療保健創新方面的潛力。

ICFCLS 2025會議於下午 5:40 至晚上 8:00 舉行閉幕式和宴會,與會者回顧了當天的見解並建立了新的合作關係。許智能院長認為此次 ICFCLS 2025 激發化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突破表示樂觀,這次會議是一個分享創新研究和建立全球聯繫的卓越平台。我們期待看到這些討論對未來科學進步的影響。

 

DSC07215

DSC07357

Go to top